- Copyright ? 2010-2013 www.huangjiachaoba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足球365网站是多少 内蒙古农业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
- 地址: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(新闻中心) 邮编:010018
- 联系电话:0471-4309384 投稿邮箱:xinwenzhongxin@imau.edu.cn
- 技术支持: 新闻中心技术部
在海子的生命旅程中,他曾去过不少地方。除了安徽的出生地和北京的工作地之外,他的足迹曾经叠印在青海的德令哈、西藏的日喀则、甘肃的莫高窟、河北的秦皇岛、四川的九寨沟……其中,有一个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地方,是内蒙古。
内蒙古既是海子诗歌的幸运地,也是海子爱情的伤心地。
海子诗歌的幸运地
内蒙古是海子诗歌的幸运地,主要原因除了内蒙古的《草原》文学月刊发表了海子的《亚洲铜》等大量诗歌作品之外,内蒙古的《这一代》和《诗选刊》也发表了海子的很多诗歌。
《这一代》是内蒙古自治区团委创办的,原刊名叫《内蒙古青年》,1985年1月改刊为《这一代》。
海子在诗歌的初学阶段和投稿阶段,他有幸遇见了一位优秀的诗歌编辑——《这一代》“启明星”副刊编辑默然。默然原名叫刘亮明,1956年出生,鄂尔多斯人,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。在大学时代,他就并在大名鼎鼎的《飞天》“大学生诗苑”上发表作品,1989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《三只鸟的风景》。
当在大堆的诗歌来稿中看见一位名叫海子的诗歌作者投寄来的诗歌《女孩子》《海上婚礼》的时候,敏感的默然将其迅速编发在1985年第5期的《这一代》上。
海子的《女孩子》这样写道:
她走来
断断续续走来
洁净的脚
沾满清凉的露水
她有些忧郁
望望用泥草筑起的房屋
望望父亲
她用双手分开黑发
一支野桃花斜插着默默无语
另一支送给了谁
却从来没人问起
春天是风
秋天是月亮
在我感觉到时
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
那里雨后的篱笆象一条蓝色的小溪
另外一首短诗《海上婚礼》:
海湾
蓝色的手掌
睡满了沉船和岛屿
一对对桅杆
在风上相爱
或者分开
风吹起你的
头发
一张棕色的小网
撒满我的面颊
我一生也不想挣脱
或者如传说那样
我们就是最早的
两个人
住在遥远的阿拉伯山崖后面
苹果园里
蛇和阳光同时落入美丽的小河
你来了
一只绿色的月亮
掉进我年轻的船舱
这两首短诗最初于1984年6月由《中国政法大学校讯》主编吴霖发在油印诗集《青铜浮雕·狂欢节·我》里。吴霖将这本油印诗集寄往包括《这一代》在内的全国各地的文学报刊,结果,最先采用发表的就是《这一代》。
接着,在一本海子自费编印的题为《传说》的油印诗集上,默然选了由四首抒情诗《1、老人们》《2、民间歌谣》《3、平常人诞生的故乡》《4、沉思的中国门》组成的310行的长诗《传说》,发在那年7月《这一代》“启明星”副刊。《这一代》发行量几十万册。
《传说》是海子生前公开发表的唯一的长诗,内蒙古的《诗选刊》在1985年第8期选载了海子的这首长诗,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《1985年全国诗歌报刊集萃》再次收入,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《探索诗集》依旧选了这首长诗。
《这一代》不但在封面醒目处刊登了《传说》的篇名,而且还在标题左侧刊登着海子的一张一寸半身近照。
这张照片中的海子,头发浓密,眉清目秀,外穿黑色的衣服,里面是白色的线衣,露出了一圈白色的领子。照片里的海子,年轻、稚气,一副朝气蓬勃的学生模样。
这张照片是1983年海子在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时拍摄的。
1983年,海子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即将毕业期间,班级印制了一批毕业同学录。印在同学录《法学阶梯》上的海子的照片,就是《这一代》发表的这张。
在《同学录》上,海子亲笔写下了一首短诗:
路是一支瘦瘦的牧笛
把牧歌吹成渔歌
潮来潮去,我积攒叶叶白帆
落款署名:查海生
在这页通讯录上,海子画了一幅钢笔画:画面里站着一个人,他的胸怀里承载着一叶白帆,他的眼前面对着一片蔚蓝的大海。海上,一轮红日从海平线喷薄而出,冉冉升起。波光潋滟的海面上,两只海鸥高歌吟唱并肩飞翔在汹涌澎湃的波涛之间,三个赶海的青年人在海滩上奔跑嬉戏,右下角张贴着海子的那张照片。画面的意境恰似后来海子创作的经典名作《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》。
据我所了解,《这一代》刊登的这张海子照片是海子生前唯一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照片,而海子题写在同学录的这首三行无题短诗,应该是海子最短的一首“轶诗”了。
默然还向其他刊物推荐海子的作品发表。《草原》诗歌编辑组长赵健雄告诉我:“最初介绍海子给《草原》的,似乎是默然(刘亮明)。”
《诗选刊》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家、也是唯一一家诗歌选刊,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8月创刊,于1987年12月停刊,仅仅出版了38期。主要编辑人员是内蒙古两位优秀的青年诗人——雁北(薛景泽)和阿古拉泰。
雁北原名薛景泽,1957年出生于呼和浩特,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系。大学期间担任绿荫诗社副社长,曾出版诗集《剖面与重影》,可惜英年早逝,1993年3月6日意外身亡,年仅36岁。
雁北在主持《诗选刊》编辑工作期间,对海子给予了格外的关照和大力的扶持。默然推荐来的海子长诗《传说》,被他选载,发在《诗选刊》第一页的“新作拔萃”专栏头条位置。《诗选刊》还先后在1985年第10期和1986年第2期选载了海子的两首短诗:《灯》和《龙》。
海子的诗作能够连续在《诗选刊》发表,除了海子作品的优秀之外,还有一个隐秘的原因,那就是海子的初恋女友恰好是雁北的亲戚。正如西川在《死亡后记》一文中写到的那样:“这个女孩子198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,在做学生时喜欢海子的诗。在我的印象中,她是中等身材,有一张圆圆的脸庞。她大概和去年去世的内蒙古诗人薛景泽(雁北)有点亲戚关系。”
海子爱情的伤心地
关于海子的初恋女友,正如西川所说的那样:“她是海子一生所深爱的人,海子为她写过许多爱情诗,发起疯来一封情书可以写到两万字以上。”
海子的这位初恋女友是中国政法大学83级学生。她和海子是如何相识、相爱的,却是大家鲜为人知的。
今年2月24日,因为撰写《中国政法大学诗社早期简史》,我通过好友、辽宁《海燕》文学月刊主编李皓,和中国政法大学82级学生、原中国政法大学诗社副社长、《星尘》诗刊主编之一的王彦取得了联系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诗坛,王彦是一位十分活跃的优秀校园诗人,其大学期间创作的诗作《每天,她匆匆地走着》被《诗刊》1985年第7期选载,在大学生诗坛引起了较大反响。王彦曾经得到了海子的指点,海子是他的诗歌启蒙老师。
王彦回忆:
1984年12月27日,诗社(中国政法大学诗社)、83级学生会和团总支联合举办“法大之春”诗歌朗诵会。那是一个崇尚诗的年代,朗诵会聚焦了一群热爱诗的稚气未脱的学子们。他们大都朗诵自己写的诗。海子朗诵了自己的一首诗——《历史》。这次朗诵会注定是海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篇章。他认识了邻座的B——一个在他诗里被称为B的女孩,来自83级的带着草原气息的内蒙女孩。他对她一见钟情。
以前大量有关海子和初恋女友B相识、相爱的文章或者传记,多数是虚构的。王彦的描述值得信服,原因主要有三点:一,他是海子的学生,对于老师的爱情故事自然有所了解;二,他是中国政法大学诗社的重要成员,而海子的初恋女友B也同样是诗社的成员,彼此十分熟悉;三,他是“法大之春”诗歌朗诵会的参加者,亲历这次诗会的全过程。
海子的初恋女友B出生于呼和浩特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自幼饱读诗书。1984年10月,喜爱诗歌的她加入了中国政法大学诗社,成为了一名诗社成员,并在当年的“法大之春”诗歌朗诵会上与海子初识,从此,拉开了与海子相爱的序幕。
B具有较高的诗歌鉴赏水平和诗歌悟性。在和海子相爱一年多的时间里,她的角色不但是海子的恋人,更是海子诗歌的第一读者和最忠诚的粉丝。同时,她也是海子诗歌的知音和海子诗歌的推手。对于海子的诗歌,女孩极具远见卓识。在她的心目中,海子绝对是一名优秀的诗人。为了让更多的读者领略海子诗歌独特的魅力,使他早日在诗坛脱颖而出,女孩充分利用她的亲属关系,帮助海子推荐诗作,从而使海子的诗作从内蒙古的刊物上开始陆续发表,并逐渐走向了全国。西川在《死亡后记》一文中写道:“海子最初一些诗大多发表在内蒙的刊物上恐怕与这个女孩子有关。”
海子为B写作了大量爱情诗。其中,在海子生前,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只见过《草原》发表的《给B的生日》。在西川选编的《海子诗全集》里也仅仅收入了不到十首左右。据我了解,海子为初恋女友创作的爱情诗至少达三十首以上。除了在当事者B手里保存之外,大多数已经散失了。就像最后他们的爱情一样,散失在时间深处。
至于两人最后分手的原因,那只能用四个字来解释:缘分尽了。
(作者是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,工作单位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委组织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