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Copyright ? 2010-2013 www.huangjiachaoba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足球365网站是多少 内蒙古农业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
- 地址: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(新闻中心) 邮编:010018
- 联系电话:0471-4309384 投稿邮箱:xinwenzhongxin@imau.edu.cn
- 技术支持: 新闻中心技术部
又一次拿起挂在胸前的记者证,你说,所有美丽的相遇,就是一首悠扬的诗,你又说,每一次挥手的离别,都成了从诗里节选的歌。在梦想的征程中,所有相聚的记忆都凝结成了分别时的容颜。终临毕业,历经时间洗刷的你,定是百感交集。此刻,大学的篇章已经翻过,除去对着母校说声的那句“我爱你”,你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。
那些话,都在这里留言,集成了这本属于你们的家书。
高科:2013级 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
“新闻中心,我们的家”
这大学四年中,我一直在苦苦着寻找这份家的感觉。直到毕业才发现“家”的这种感觉其实一直在心中。从最初选择新闻中心到大学毕业离开,这四年里经历的点点滴滴不仅印象深刻,而且颇有收获,同时也很庆幸自己没有虚度时光。想一下,倘若没有新闻中心,我可能吃遍了呼市的大街小巷、或者早已上了王者段位、亦或者只是一个shadage(傻大个)。在中心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幸遇到了彭麻麻。她关于工作与生活上的教诲,使我终身难忘;良师兼益友的她是中心的福气,更是我们每一名学生记者的灵魂摆渡人。当然我还收获了许许多多可爱的小伙伴们,因为中心这个大家庭,09级、10级... ...16级,新老记者们依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,大家之间或许有的只见过一次,或者还有不知道名字的,但只要提到新闻中心,如同亲人般的感情就会如涌而至,这可能就是家的感觉吧。而家里的每一个人在我看来都是最可爱的人儿。
在这个大家庭里,难忘的事情有太多——学校新主页的上线,微博、微信的建立......其中,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在每个寒暑假坚守的最后一班岗。作为一个外乡人,我见过每个寒暑假时的农大。暑假还好,有考研学习在学校留宿的人、有农大家属区闲逛的路人,让人感觉虽然是暑假,但学校还是人来人往,并没有想象中的孤寂。可是,寒假就难过了许多。放假后几乎没有人留校,热水没多久也停了,食堂里的工作人员早也放假回家采办年货,此时的农大千里冰封,只会偶尔在校园里看到一个人,中心后屋更是冷的要屎,唯有抱着电暖气存活。因为值班的只有一俩个人,所以有很多事情需要独立解决,而这也恰恰成为了一个学习成长的好机会。工作结束后,撒丫子地往家跑去度过那剩下的假期。这也算是别样的校园体验了,有苦也有乐。
“自主、创新、不可替代”这三个词是我在中心感悟出来的,现在我想把他们分享给大家,可能有些偏差,你们感受下即可。在中心的第一阶段,我们应找准自己的定位,了解需要干、应该干哪些事情,并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;第二阶段是建立于之前对工作的了解,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,增强中心实力,或做好对大家的人文关怀,从而使得中心一年比一年强,让记者们一届更比一届强,将之前的我们拍到沙滩上;等到了第三个阶段,你会发现在中心经历了付出了那么多,每一个角落,每一项工作你都无比了解,中心已经离不开你,因为只有你在才能让大家放心。同时中心在你心里的地位也是无法取代的,它早已成为了一个家地存在。我记得不止一个人这样说过,“去了中心就走不了了”。其中的蕴意不止是日常工作的繁重,更多的是大家对中心的感情。现在还依稀记得和舍友的对话。
“你都当部长了怎么还去干活?”
“因为中心工作需要”
“你都当团长了怎么还天天往办公室跑?”
“因为中心工作需要”
“你都大四了怎么还去新闻中心?”
“因为中心工作需要,还有舍不得...”
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,我们每个人在这里升华,虽然最后终将离开,但留下了那颗依恋家的心。希望未来的中心、未来的你们都更好。我与新闻中心的故事未完,待续... ...
于波:2013级 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
早上打包行李,拖到楼下EMS;上午去院办找老师交档案资料,去学办咨询调档函和研究生录取通知书;中午得到优秀毕业论文的通知,修改格式、知网查重、打印填表、找老师签字……刚刚忙完回宿舍洗了把脸,躺在床上,放着歌,两眼放空……
今天中午,我下铺的舍友走了。
今天晚上,打算再看一遍小时代缅怀我即将逝去的四年疯狂青春。
在电脑E盘里,有个以“新闻中心”命名的文件夹,存放了大学四年有关新闻中心的点点滴滴:申请表、演讲稿、新闻报道、专访、照片、视频、录音……每当翻看的时候,总有一股不知名的热度,滚烫滚烫地翻上心头。
大一申请加入新闻中心记者团,经历了笔试和两次面试,才成为一名实习记者。每天每夜奔波于各个校区,大小活动里都有我们记者的身影。在这里朝夕相处的日子里,我遇到了大学中第一批交心的朋友,我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,也背负着共同的责任。校园记者的称号,于我们而言,是一种荣誉,更是一种责任。
翻看之前那些采访的照片和新闻稿件,总会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时光,一起背着相机出活动,为了某一个词语、某一句话吵得面红耳赤、不可开交;加班赶稿时小伙伴们带回来默默放在身边的面包零食;青城公园寻宝、南湖烧烤,组织活动的黑历史照片总能勾起记忆深处开心的画面……我们这些人,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,却在家一样的地方相聚,打闹着、追逐着度过大学四年最美好的时光。人生海海,感谢与你们相知相遇,在一切最好的时光里,都闪烁着我们所有人的影子。
新闻中心对于我而言,不仅仅只是一个朋友相伴、充满欢声笑语像家一样的地方,更是一所课堂或者说是我生活中的导师。在新闻中心担任学生记者的这些日子里,我有幸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讲座和文艺活动,采访各个学科的优秀教师和学长学姐,和他们的谈话,使我受益匪浅,俗话说“近朱者赤”,他们传递的正能量对我思想上的进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,让我看到更高的层面和追求,也激励着我一直努力学习不懈怠,使得我这四年一直保持着优秀的专业成绩,并在最后顺利保研。彭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,不仅使我们在各类采访活动中思路清晰、落落大方,更让我们在生活中逐渐养成不卑不亢、遇事沉稳的性格,也让我明白“一心只读圣贤书,两耳不闻窗外事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,感谢彭老师让我明白这个道理,让我的大学四年在书本学习和各种社团活动中过得有滋有彩,不留遗憾。
年华似水匆匆一瞥,多少岁月轻描淡写。大学的毕业并不是一个结束,而是一个开始(哈哈多苍白和陈烂的结尾语)。祝新闻中心一届更比一届好,所有13级的小伙伴们,莫问前程,但行好事,祝福我们的明天更精彩。
檀璐:2013级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
今年的毕业在雨季,淅淅沥沥,一切来得有预备的突然。感慨万千,五味杂陈,回首四年,农大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大家的足迹,踩过师傅们留下的印记又留下属于我们的记忆,每一间会议室,每一个活动场所,每一处花草树木,每一次全委会,都有似曾相识的场景。
四年里最充实快乐的时光就是大家一起出活动,活动会场严肃认真的面孔,办公室里忙碌工作的身影,一幕幕浮上心头。在新闻中心忙碌充实的生活让我懂得了责任和担当,为手中的照片质量负责,为首页的新闻负责,为中心的承前启后负责,也为农大的历史负责。肩上的担子让我懂得踏实走好每一步,也有了这一生难忘的体验,圆了记者梦,以后每一年的记者节都可以骄傲的对自己说出“记者节快乐”。
可以撕去的是日历,抹不掉的是我们的回忆和感情,写起这封家书,有点忐忑,中心给予我太多太多,而我能回报的又不够,彭老师不厌其烦的教导,小伙伴们的陪伴和包容,新闻中心将我从小菜鸟培养到现在可以独当一面。太多的感慨汇成一句话,未来的日子你们要好好的,都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,不忘初心前程似锦,收到请回复,好吗?
檀璐摄影作品:
王书婷:2013级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
中心,写给你的一封信
因为喜欢,所以选择;因为热爱,所以坚守。在中心两年的学生记者生活,应该说,是我大学四年里最正确的选择。
它让我成长,变得更加坚韧更有劲头;它让我找到另一个自己,一个能大声说话、放肆狂笑的“汉子”;它让我明白,人生苦短,能够找到一群“族人”,安闲地栖息于“族地”,是件幸运而又愉悦的事。
记忆里,办公室的沙发一角,是我们周末下午说野史、聊奇异的天堂;那一排电脑桌前,依然是那些码字、P照片、做后台的身影;周三的中午,有围坐在一起开会的我们的打闹、嬉笑声……一幕幕,像电影画面似的一一略过,永远不会再重来,也永远印刻在了记忆里。
我们并未学会告别,却不得不去面对离别。就像那一树花开,总有凋落的时候。花儿可能会和枝干告别,用它自己的方式;而我们,就在欢欢笑笑、闪闪泪光中,给彼此最好的祝福,说出不舍说出的“再见”。
今后的漫漫路上,我们不再同行,但依然在各自的路上努力前行,总有一天,我们会为彼此到达的那一个目标,欢呼雀跃,送上最真挚的祝贺。一路上,我们,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。我会成为一个好的个体,一个有感情的朋友,一个精力充沛的人,并且,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。也祝愿你我,我们所有人,最终,成为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,过着自己想要过的生活。
王赛男:2013级生命科学学院
新闻中心,这是我大学里我最留念的地方,也是我毕业后最怀念的地方。我永远忘不了我们一起奋斗的日子,忘不了我最亲爱的彭老师,忘不了自己心中的这一份净土。对于新闻中心,我最想说的就是:感恩,感谢。工作后,我就更加越发想念我的家,我的家人们。
一卷书来,四年萍散。恰同学,少年知交,酒如情浓,你们相逢于陌生,分别在熟悉之后。无论你们之于何处,都请不要忘了,在那个地方,有一个你们永远的家。愿你们在新生活的星图中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,毕业,家犹在。
祝前程似锦——谨以此文献给新闻中心记者团2013级成员